本報記者賴中元/綜合報導
中國正處於一個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在剛剛閉幕的中共二十大三中全會上,再次確立了自己作為「核心」領導地位的重要性。這次會議為實現到2029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制定了一系列經濟政策和改革措施。
這些舉措顯示,中國正在努力振興經濟,為實現「高品質發展」奠定基礎。在過去幾年中,中國經濟增長一直緩慢,面臨諸多內外挑戰。為此,中共領導層決心推動高科技創新,提高產業競爭力,並採取一些有利於市場的改革措施,吸引更多外資。
與此同時,全會也暗示將採取某種程度的「重新集體化」政策,以解決農村土地利用不足的問題。這似乎是在向毛澤東時代的農村集體化政策靠攏,目的是吸引更多年輕人返回農村,為經濟注入新動力。
然而,這些改革舉措並非一帆風順。全會文件承認,中國經濟體系目前面臨著無數內部和外部風險。例如,稅收改革的討論可能會動搖企業信心,因為地方政府正在進行大規模的稅務審計,要求企業償還多年前的欠稅。
此外,全會公報使用了相對謹慎和中性的語言來描述習近平的改革主張,這可能是出於安撫黨內各派系的考慮。雖然習近平的地位仍然穩固,但這也反映了黨內可能存在某種程度的分歧和反對聲音。
總的來說,中共二十大三中全會為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調。習近平及其核心團隊正試圖通過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加大對高科技和創新的投入,以及採取一些市場取向的政策,來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但同時,也不可忽視這些改革舉措所面臨的重重挑戰和阻力。
如何在保持政治穩定的前提下,推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將是中國領導層未來需要應對的關鍵課題。這不僅關乎中國自身的發展前景,也將對全球格局產生重要影響。我們需要密切關注中國未來的政經走向,以及習近平領導下的改革開放之路。
聚焦高科技創新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中國政府正在大幅增加對先進技術和高科技製造業的投資。據報導,習近平領導層已經投入數十億美元,試圖佔據新工業革命的制高點。這一努力變得更加緊迫,因為西方國家正試圖通過實施出口管制和排除中國在某些商品的全球供應鏈之外來阻礙中國的技術發展。
中國已經成功將電動車、鋰離子電池、光伏電池組件和電信設備等商品出口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聯盟之外的國家。據彭博社預測,到2026年,科技業將佔中國GDP的23%,足以填補房地產行業的空白。事實上,房地產行業在未來兩年內將從目前的24%縮減至16%。
除了中央政府的大規模投資,地方政府也在鼓勵創新。例如,重慶和廣州等城市已批准在本地區使用自動駕駛共享汽車。這一舉措的成功取決於幾個關鍵因素,包括美國和歐盟對相關進口產品是否進一步加徵關稅、中國本土零件製造能力的提升,以及是否能夠解決由此帶來的就業問題。
正如一位中國分析家所指出的,「科技產業吸收就業能力低於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導致就業壓力」。這無疑是中國在推進高科技發展的同時必須面對的一大挑戰。
稅改
本次全會公報只是簡單地提到了稅制改革。然而,官方和非官方媒體都暗示,中國可能會擴大稅收類別,特別是消費稅或銷售稅。這些徵收的銷售稅將在中央財政和地方政府之間分配,但較大份額歸地方政府所有。這是為了緩解地方政府的財政困難,因為據報導,各級地方政府及其支持的企業目前累積了約100萬億元人民幣(約13.8萬億美元)的巨額債務。
不過,過度依賴消費稅可能會適得其反,因為這可能會進一步影響本已疲軟的消費者支出。
此外,對於私營企業的稅收制度改革進度似乎並不理想。許多私企最近被迫繳納數年前的欠稅和滯納金,甚至有一家公司在審計後被要求償還30年的欠稅。這無疑會對企業的信心造成打擊。
總的來說,中國的稅改正在朝著增加地方政府稅收的方向發展,但同時也需要更加關注私營企業的稅收政策,以確保整個稅收制度的公平性和穩定性。習近平領導層的土地政策或將引發新一輪的集體化運動
習近平主席在最近召開的中共二十大三中全會上,提出了「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議題。這一措施引發了外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有分析認為,這可能意味著中國正在考慮某種程度的土地重新集體化。
儘管這一政策的具體細節尚未明確,但其潛在影響卻不容忽視。過去幾十年,中國逐步放鬆了農村土地的使用限制,允許農民自主經營和流轉土地。這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也給農民帶來了更多的經濟自主權。然而,隨著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城市,許多耕地卻處於閒置狀態。
習近平似乎認為,通過土地重新集體化,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農村資源,提高農業對經濟的貢獻。同時,這也可能被視為一種吸引年輕人返鄉從事農業的手段,緩解城市就業壓力。
然而,這一政策的實施無疑將引發強烈的反彈。過去毛澤東時代的人民公社運動,就給中國的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後果。許多農民對此仍然記憶猶新,擔心重複同樣的失敗。
此外,土地集體化也可能與中共一貫強調的市場經濟改革政策相抵觸。過去幾十年,中國一直在逐步放寬對土地使用的管制,賦予農民更多的自主權。如果這一趨勢遭到逆轉,勢必會引發私營企業的不滿,影響整個經濟的發展方向。
有評論指出,習近平的土地政策可能是一劑靈丹妙藥,能夠提高農業對經濟的貢獻,同時緩解城市青年的就業壓力。但這種簡單的想法恐怕難以實現。土地集體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必將引發複雜的社會反響和經濟影響。
不可否認,中國面臨著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和城鄉發展失衡問題,需要採取有效措施加以應對。但是,如何在保護農民權益和促進經濟發展之間找到適當的平衡,仍然是一個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
習近平在此次全會上,強調了要在「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中「探索有利於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促進農民增收的新機制」。這無疑意味著,未來中國的土地政策將朝著更加複雜的方向發展。對於這一問題,我們需要保持密切關注,並期待習近平領導層能夠提出更具創新性和可行性的解決方案。
結論
儘管習近平在黨內的地位仍然無可撼動,但中國正面臨著嚴峻的內外部挑戰。公報中的跡象顯示,中國經濟發展仍存在不穩定因素。外部環境複雜多變,地緣政治衝突升級,再加上國內結構性問題尚未解決,都給中國的改革發展帶來了極大壓力。
在經濟領域,習近平領導層試圖通過:- 加大對先進製造業和高科技領域的投資
- 推動有控制的市場改革來提振經濟增長。
- 然而,地方政府的稅收改革舉措可能會影響企業信心,而對私企稅收制度的改革進展也不夠理想。
- 此外,中國還試圖推動土地制度改革,希望提高農業對經濟的貢獻,並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從事農業生產。
在外交政策方面,習近平提出了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安全等理念,試圖展示中國的軟實力。但同時,中共也表明了在臺灣問題上的堅定立場,這可能會加劇地緣政治衝突,並降低外國投資的可能性。此外,對軍隊高層的清洗行動,也顯示習近平正在鞏固對軍隊的絕對控制,以確保其政治地位。
總的來說,中國正處於艱難的轉型期。雖然習近平的地位暫時無可動搖,但如果經濟改革未能取得預期效果,加上國內外環境的持續惡化,黨內的權力平衡最終可能會開始改變。中國未來的發展道路充滿不確定性,值得密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