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記者 邱水文 陳和興 攝影)
【廉政報記者 謝榮浤/台中報導】
面對全球日益嚴重的糧食危機,星雲大師的弟子潘秉松以堅定的信念與行動,致力於推廣被譽為「糧食救星」的波羅蜜粉,期望為人類找出一條永續飲食的新道路。經過20年的研究與投入超過一億元的資金,潘秉松終於打造出穩定的波羅蜜粉生產系統,目前每日產能可達6至8公噸,並已引起國際關注,包括日本貿易大廠丸紅主動洽談合作。

潘秉松回憶,這段旅程始於他55歲時在馬來西亞雲頂的一次因緣際會。他發現波羅蜜具有高度黏稠性,若加以應用,將有潛力成為植物性蛋白與碳水化合物的替代品。當時在檳城,許多宗教信徒希望能以波羅蜜為原料製作素肉產品,以滿足健康飲食的需求,這激發了他研發波羅蜜粉的想法。

返台後,潘秉松積極引進波羅蜜種子,並進行加工磨粉,最終研發出可商業化量產的波羅蜜粉。這種粉末可作為替代主食中部分澱粉的原料,僅需加入1.5%至2%於麵粉中,即可製成波羅蜜麵條、餅乾或素肉等多種產品。目前,知名的麵食品牌曾國城的產品也對波羅蜜粉表示了興趣,台南的方塊酥業者及義美食品也在討論合作的可能性。

波羅蜜粉的價值不僅在於其營養成分,更因其對抗未來糧食不穩的潛力而備受矚目。每公斤波羅蜜粉的批發價格為82元,具極高的性價比。潘秉松指出,波羅蜜樹生命力旺盛,種植後約2年半即可結果,樹齡可達400年,非常適合在熱帶與亞熱帶地區大規模推廣。他呼籲政府協助推動波羅蜜樹的種植,以減少對糧食進口的依賴,提高自給率。
隨著國際政經局勢的變化,例如美國前總統川普所推行的對等關稅政策,未來糧食貿易可能更加受限,各國將更需尋求本地替代糧源。波羅蜜粉的出現,無疑提供了一個具前瞻性且實際可行的選項。
目前,潘秉松持續推廣波羅蜜的應用,不僅希望開拓食品市場,更冀望引導人們重視植物性飲食與地球的永續發展。他的努力已在台灣與國際間逐步開花結果,成為亞洲糧食科技的一道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