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國際組織訊息
2
綜合新聞
3
倡議落實病人自主權與自然養生權 專家籲強化傳統醫藥與多元療法納入制度保障4
https://www.icacnews.url.tw/ Anti-Corruption Association headquarters news
Anti-Corruption Association headquarters news 台北市108萬華區長沙街二段56-1號6樓
(圖/攝影記者 邱水文 蔣孝花)【廉政記者謝福祐/國會報導】立法院今(19)日舉行中央對地方一般性補助款追加預算質詢,立法委員陳亭妃在院會中嚴正指出,這項刪減讓全國各縣市都受影響,台南就被刪去51億元,影響層面非常廣。陳亭妃強調,台南因為被刪減51億,目前台南市政府各單位要進行預算控管30%,人員「遇缺不補」導致基層缺乏人力,工程與行政作業陷入停滯。農、水路、區域改善工程與治水計畫都因經費不足被迫延宕,新闢道路、老舊工業區改善、市場整建更是暫停發包,連地方活動經費都被要求控管40%,甚至重大公共建設如鐵路地下化、捷運藍線等都受到影響,這對城市的發展與民眾需求是很沉重打擊。對於行政院針對各縣市被刪的一般補助款,提出了636億元的追加預算,也就是將各縣市首長覺得極為重要的部份利用追加預算補回來,所以陳亭妃質問在野黨:「這次就看你們要打真球還是打假球?」她呼籲朝野應放下政治口水,並當場請託立法院長韓國瑜,儘速召開協商並通過追加預算。陳亭妃指出,颱風災後的特別條例能靠協商通過,一般補助款也應比照辦理,以最快速度解決問題。陳亭妃也關切災區環境廢棄物清理,如石綿瓦處理只停留在家戶和畜牧業,工廠石綿瓦廢棄物並沒有補助,但因為石綿瓦是有毒物質,如果沒有處理好,可能會造成環境二次傷害,中央應該要全面協助。此外,陳亭妃也指出,台南市環保局的清運機具因災後大量使用已超過負荷,要求環境部要給地方政府機具預算的協助,才能渡過復建難關,卓院長也承諾會利用特別預算所匡列處理石綿瓦的部份,擴大範圍全力協助,並且會要求環境部補強縣市的機具量能。針對行政院所提韌性特別條例修正案,陳亭妃指出有針對三部份,ㄧ是強化電力系統,也就是加強電力韌性;二是特別條例的預算提高至5900億元;三是時間,特別條例通過後的1個月內進行現金普發,發放期限7個月,代表如果可以利用朝野協商迅速通過,人民是有可能在10月初就領到現金的。她陳亭妃進一步強調,追加預算和韌性修正草案都有明確的需求根據,完全沒有爭議,人民也厭惡了政治口水了,呼籲韓國瑜院長召集朝野協商,讓行政院的政策能真正落實到人民身上。 https://www.icacnews.url.tw/hot_521475.html 地方一般性補助款追加預算 陳亭妃籲韓院長盡速召開朝野協商通過地方建設 2025-08-19 2026-08-19
Anti-Corruption Association headquarters news 台北市108萬華區長沙街二段56-1號6樓 https://www.icacnews.url.tw/hot_521475.html
Anti-Corruption Association headquarters news 台北市108萬華區長沙街二段56-1號6樓 https://www.icacnews.url.tw/hot_521475.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8-19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icacnews.url.tw/hot_521475.html



【廉政記者謝榮浤/台北報導】

我國於2019年正式施行《病人自主權利法》,賦予民眾對生命末期與重大病情醫療選擇的決定權,成為亞洲第一個立法保障病人自主的國家。然而,立法至今,社會對於此法精神與細節理解仍有限,民眾多半聚焦於「拒絕無效醫療」與「預立醫療決定」,對於更廣泛適用於一般疾病、日常保健及非侵入性治療選擇的權利尚未完全認識與落實。



專家學者與民間團體指出,《病主法》第四條與第五條明確保障病人有知情同意、自由選擇的權利,但在實務上,醫療現場長期以來仍以西醫療程為主,缺乏對傳統醫藥、自然療法或替代療法的充分資訊揭露與選擇支持,導致「病人自主」淪為形式,無法真正體現《憲法》所賦予的基本人權。



呼籲落實憲法保障基本醫療選擇權

倡議團體指出,憲法第8條(正當法律程序)、第11條(思想自由)、第15條(生存權)、第22條(未列舉基本權利)與第23條(比例原則限制權利)等條文,均保障人民在健康照護中的自主選擇與正當程序。同時,《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多項規定明定:政府應扶植傳統醫藥研究、協助身心障礙者就醫與自立發展、促進原住民族健康權,並優先編列醫療保健及社福預算,以實現社會公平與醫療多元化。



倡議人士認為,這些法律規定不僅適用於重大疾病或安寧醫療,更應擴大解釋至所有民眾、日常保健與預防醫學層面,真正建立全民醫療自主制度。



推動「五不原則」 優先保障非侵入性療法選擇權

倡議內容提出「五不原則」作為當前醫療改革的核心起點,強調非必要時應優先提供非侵入性療法,以保障病人生活品質與療效選擇空間。具體如下:



1.不吃藥:對症處理為原則,避免過度依賴藥物造成副作用或藥物依賴。


2.不打針:避免針劑過敏、感染風險或侵入性治療造成身體負擔。


3.不開刀、不手術:除非必要或急重症,應謹慎評估外科處置風險。


4.不放射治療:對於癌症以外症狀者,應斟酌放療後遺症及替代方式。

民間團體指出,上述五原則並非否定現代醫療價值,而是強調「知情選擇、避免濫用」的正當法律程序,也正是《病主法》與《醫療法》所強調的核心價值。

自然療法應納入健保與健康政策體系

倡議人士同時呼籲政府應將自然療法與非藥物性健康促進手段,納入公共醫療體系與全民健康保險給付範圍,包括但不限於:
• 中醫漢方(黃帝內經、本草綱目等)


• 能量療法、磁場療癒


• 順勢療法、阿育吠陀


• 太極拳、氣功、內丹功


• 音樂療法、藝術治療、運動唱歌


• 推拿、刮痧、拔罐、按摩、指壓等

根據倡議者提出的研究資料,德國、澳洲等多國已將本國傳統療法正式納入醫療保險或醫療教育體系,認定為預防醫學與全民健康政策的關鍵一環。台灣應效法國際趨勢,補足以藥物與手術為主的醫療體系,建立全民健康保險與自然養生教育雙軌制度。

以「上醫治未病」為願景 強調教育與自主權

倡議人士強調,真正的健康管理應從源頭做起,包括生活習慣、飲食調理、壓力紓解、睡眠改善、能量調和等多層面。應建立以下「九向認識」系統協助民眾了解身體與疾病的關聯:

1.身體體質與遺傳基因


2.情緒壓力與心理狀態


3.環境能量與磁場變化


4.飲食作息與消化排毒


5.氣血循環與經絡系統


6.心靈信念與正向思維


7.睡眠品質與身體修復


8.個人命理與作息節律


9.生活習慣與免疫系統

透過「自我覺察-健康促進-預防重於治療」的觀念轉化,推動全民健康素養提升,才是長期降低醫療支出、減輕社會照護壓力的根本之道。

結語:健保應兼顧健康促進 保障真正的病人選擇權

倡議團體呼籲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正視此問題,儘速修法補強,增設健康促進預算、強化傳統醫藥研究、開放健保給付自然療法選擇,讓台灣的醫療不再只是「醫病」,而是全方位守護人民健康的「健康保障」。

「藥就是毒,能不吃藥最好;治病不如防病,防病不如養生。」
「醫者父母心」不應只是口號,更應體現在制度設計與預算分配中。

唯有真正落實病人自主權,提升全民自然保健素養,方能實踐憲法保障的基本健康人權,打造全民健康的幸福社會。

上一個 回列表 下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