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國際組織訊息
2
綜合新聞
3
高教事件多、制度應總檢討! 范雲與大學校長、師、生齊推大學法修法4
https://www.icacnews.url.tw/ Anti-Corruption Association headquarters news
Anti-Corruption Association headquarters news 台北市108萬華區長沙街二段56-1號6樓
【廉政記者何俊元/台北報導】   清代最大民間秘密結社——天地會,其起源年代長期是中外學界爭論不休的歷史懸案。傳統觀點多認為天地會萌生於康熙年間,乃明遺民所建,旨在「反清復明」;但最新研究與清廷檔案均顯示,天地會實際創於乾隆二十六年前後,並非早期革命組織,而是十八世紀中葉民間結社與地方社會動盪的產物。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秦寶琦於《清史研究》第五期(2023年9月)發表〈破解天地會起源之謎〉,以清廷刑科題本、福建巡撫奏摺及地方審案筆錄等一手史料為依據,系統重構天地會的形成脈絡,提出「天地會創於雍正末、成於乾隆前期」的新論,推翻百年來流傳的「康熙說」。 一、官方檔案首見於乾隆二十六年   根據乾隆二十六年(西元1761年)福建地方檔案記載,該年清政府首次明確偵辦一宗「天地會結黨」案,並將組織者、信物、口號等詳錄於案。這份文獻被視為「天地會」名稱首次出現於官方檔案的確證,具有決定性史料價值。  案中骨幹許阿協在供詞中提到:「此木立斗世也。」此句長期被視為天地會起源的關鍵暗號,但其真正意涵卻困擾學界兩百餘年。過去多數研究者僅將之視為「天地會自述的傳承年號」,未進一步比對各時期帝號與年序。 二、「木立斗世」四字的破譯與爭議   許阿協供稱:「木立斗世」乃天地會創立歷程之符號。依照清代口供對照,這四字分別對應:   木=順治十八年(1661)、立=康熙六十一年(1722)、斗=雍正十三年(1735)、世=乾隆三十二年(1767)。   若依此推算,「世」字所指為乾隆三十二年,意味天地會於1767年才成立。然而,清廷早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便有案可查,兩者顯然不符。   因此,近年有學者與獨立研究者提出新解:認為「木立斗世」四字並非單純逐年紀錄,而是天地會以象形、聲義雙關方式記憶傳承之法。當中的「世」字,筆形上可視作「廿」與「七」的組合——意即「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若此解成立,正好與清廷偵辦的乾隆二十六年案僅相差一年,完全符合天地會由萌芽到曝光的時間節點。 三、從文字到歷史的雙重印證   「木立斗世」可被視為天地會內部對時代更迭的象徵紀錄。「木」寓「順治十八」,象徵明清交替、社會秩序崩解的起點;「立」寓「康熙六十一」,代表長治之後民間力量再起;「斗」寓「雍正十三」,象徵政令嚴峻、民怨積聚;而「世」則代表乾隆盛世下暗潮湧動的民間組織萌芽。   若從組織學角度觀察,「木立斗世」既可視為天地會自我敘事的歷史編年,也可理解為其組織自認的「四代傳承」象徵,強化成員對抗清廷的精神連續性。 四、秦寶琦研究推翻「康熙說」   秦寶琦在論文中指出,近代以來學界普遍接受「康熙說」,主要源自辛亥革命後的政治敘事。孫中山、陶成章等革命者為強化「反清復明」的正統性,援引天地會為明遺民所創的論述,並在會簿中附會少林寺僧助明抗清的傳說。然而,這些會簿多成書於乾隆後期,語詞粗陋、敘事矛盾,並非出自十七世紀文人之手。   秦教授透過檔案比對證實,康熙年間雖有地方結拜活動,但尚未出現「天地會」之名。雍正年間清廷整飭宗教與祠會,壓抑了部分民間互助結社,反促使閩、粵交界地區形成秘密組織。乾隆前期社會流動與經濟不均加劇,民間以「天地父母為誓」的互助會悄然發展,至乾隆二十六年前後成形。 五、政治宣傳與史實之混淆   值得注意的是,「康熙說」的廣泛流行並非史料使然,而是政治宣傳與民族情感塑造的結果。清末民初革命者需要一個「延續明志、反清復明」的歷史象徵,天地會恰好被政治化地塑造成革命傳統的前身。民國初期學者如羅爾綱、蕭一山等,雖已意識到其中矛盾,但礙於會黨史料零碎,未能徹底修正。   秦寶琦研究重回檔案現場,揭示天地會起源的社會結構意涵——它並非出於單一政治目標,而是十八世紀平民群體面對稅役壓力、地方官商勾結與宗族衝突時的自我保護性結社。 六、乾隆二十七年的可能意涵   若接受「世」即「廿七」之解,乾隆二十七年(1762)可視為天地會完成組織化、具有固定誓詞與層級結構的關鍵一年。這一年間,閩南、潮州、嘉應等地均出現以「天地會」為名的誓盟活動;隔年(1763)即有地方官奏報「結拜為兄弟、誓復明朝」之案件,可見此時組織已具擴散能力。   從這個角度看,「木立斗世」並非單指年代,而是一種「歷史密碼」:以四個朝代的末年作為隱喻,象徵天命轉移與時代更替。天地會透過這套暗語,賦予成員一種超越現實政治的歷史使命感。 七、史學意義與當代反思   這項研究不僅修正了天地會的起源時間,也挑戰了長期以來「反清復明」的單線敘事。天地會的形成更應理解為清代民間社會能量與國家治理邊界互動的結果。它既包含宗教性、互助性,也帶有潛在的政治抗議功能。   《清史研究》編輯部指出,秦寶琦的成果代表清史學科由革命敘事走向實證考據的重要轉折,標誌著中國秘密結社史研究從「意識形態化」邁入「社會結構化」的新階段。 八、結語:從「密語」讀懂歷史   「木立斗世」這四個字,從表面看似晦澀難解,實則凝縮了天地會的誕生軌跡與社會記憶。它不僅是結社暗號,更是一種民間歷史觀的象徵——以文字隱藏年代,以符號記錄興亡。   今日重讀這段密語,不僅是在尋找天地會的起源年份,更是在探問:在高度集權的時代裡,民間社會如何以象徵與語言,為自己留下被壓抑的歷史印記。正如秦寶琦所言:「天地會的誕生,是清代社會底層的集體回聲,不是叛逆的陰謀,而是歷史的回音。」 https://www.icacnews.url.tw/hot_523912.html 【清史新發現】破解天地會起源之謎 「木立斗世」暗號揭祕乾隆年間真相 2025-10-14 2026-10-14
Anti-Corruption Association headquarters news 台北市108萬華區長沙街二段56-1號6樓 https://www.icacnews.url.tw/hot_523912.html
Anti-Corruption Association headquarters news 台北市108萬華區長沙街二段56-1號6樓 https://www.icacnews.url.tw/hot_523912.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10-14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icacnews.url.tw/hot_523912.html


(圖/攝影記者 謝榮浤  邱水文 蔣孝花)

【廉政記者謝榮浤/台北報導】

立委范雲(27)日於偕大學校長、師、生召開記者會回顧近期高教事件、解析制度問題並提出大學法改革解方。現場出席包括關切師大女足案、世新30人修課門檻及臺大創投案三校師生,以及公私立大學校長,與立委范雲共同呼籲速修大學法。



立委范雲盤點三個事件背後的制度問題,並宣布將於下會期提出大學法修法草案回應。會中,范雲強調,台灣需要「開放、彈性的新高教」,其修法藍圖則包含「學制改革、治理彈性、高教資源」三大面向。



臺師大學生會長黃莨騰說明,在師大女足案中,霸凌委員會原建議解聘周師,卻因為教評會未採納,僅要求周師不得超終點、兼主管,事件才進一步爆發。黃莨騰說,這樣的落差從哪來,外界不知道、學生也不知道,因為當事學生和學生代表都被排除在教評會之外。黃莨騰提醒,除了教評會審霸凌、性平案時攸關學生權益、卻未設置學生代表,許多學校的各級會議也有同樣狀況,學生常在決定下好後才被告知,因此應修正《大學法》保障學生參與決策。



世新「我們不要30門檻」行動小組發起人陳承說,在世新選課案中,學生先後透過致電、面談溝通都無果,才公開進行師生連署、開記者會,卻又被校方貼謠言標籤無視,教務長反而在記者會後不請自來的出現、反駁學生意見。陳承說,學生後續在校內要求召開師生公聽會卻被刁難,校方數次約談數名學生,要求取消公聽會、威脅駁回教室借用,最後還在公聽會同時與學生會另開一場完全支持校方立場的「師生座談會」。陳承說,據行動小組觀察,師生在私校治理設計下並無影響力,只有董事會對校務有決定權。他也補充,在此一重大學權案件上,學生會和學生代表機制也已失靈。時任學生會長對學生僅有口頭的虛假承諾與安撫,取得校方資訊緩慢、監督無力、缺乏實質行動,甚至最後決定支持校方、協助學校「師生座談會」。他說,學生獲得的全部支持,都來自校外藍綠白三黨的發聲、建議與奧援,凸顯校內監督機制與教育部的校外監督都已癱瘓。這三大制度問題,必須要修正大學法加以解決。



臺大電機系特聘教授吳瑞北指出,在臺大校友創投案中,校方規劃成立全臺首個校友創投基金、規模十億,甚至還為此成立投顧公司。吳瑞北質疑,這涉及合法性問題,但在提供校務會議的資料中,卻未提及與說明。當校務會議代表提出疑慮、索資、要求至少向校務會議專案報時告,學校卻不願承諾。最終,他只好回家將事情經過寫到臉書,引發校友、媒體高度關切。而教育部在立委監督下採取動作後,才要求臺大這是重大事項、未來必須經過校務會議討論。吳瑞北指出,這凸顯校務會議的監督權失能,當大學「缺少自律,奢談自治」?他說,未來必須透過修正大學法校務會議規定,並要求下設監督委員會,才可能改善。



范雲彙整3件個案涉及的高教制度問題,從大學法第9條校長任免的師生參與、影響包含私校校內師生對校務的影響力,到第15條校務會議組成主管過多、一般師生代表席次過低、在組成和功能上監督權限都不足,再到第33條對學生得參與會議的保障範圍不足、可以參與的會議因為席次過低、缺乏實質影響力,最後到整體而言大學治理出現狀況、校內外監督機制的失靈,都是大學法修正應該審慎思考的議題。



除了師生,私立高雄醫學大學劉景寬前校長、國立屏東大學陳永森校長,兩位公、私立大學校長,也現身說法,說明高教改革的迫切性,支持速修大學法。

劉景寬前校長說,他和一些關心高等教育危機的教授,長期關心大學法修訂的進展,范雲和師生初步提出的方向切中目前需調整的制度重點。劉景寬指出,台灣高教的主要問題是師生參與校務不足,導致校園學術與校務自主性低;在私立大學,甚至可能演變為低品質的董事會治校,讓校園缺乏自主性。

劉景寬分析,臺灣有六成大專學生就讀私校,然而大學法精神卻未落實於私校,董事會可用私校法、以管理中小學的態度在大學運作,不利於大學的學術自主與校園自治,是現在的私校困境。劉景寬表示,私校董事只要不是罪犯、幾乎不需要任何資格就可擔任,對私校校長選擇權卻比教育部還大,也使得應監督校務行政的董事會、變成像經營公司般營運學校後,部份私校辦學品質低、師生研習環境惡劣。劉景寬提醒,世界已進入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創新與產業發展和國家競爭力都攸關,為了高等教育的發展,必須修正大學法,且在私校優先於私校法適用。

陳永森校長說,少子女化的速度加劇,人才培育愈顯重要,大學需培養跨領域、有韌性、能應付未來挑戰的學生,而高教人才出現斷層,也令人擔憂。陳永森分析,中央政府所編列的高等教育經費雖逐年成長,但校務基金補助比例卻逐年降低,面臨這些挑戰愈來愈捉襟見肘。此外,高教資源在六都與偏鄉、地區學校間也分配不均,以屏東大學為例,資源就越來越不夠用。陳永森期許,在大學法改革中,也必須考慮高教資源提升與分配的議題。

范雲總結校長、師、生意見指出,大學法修法必須完善治理與監督機制、強化師生權益、並因應高教資源不足的議題,也應思考高等教育的未來,打造更開放、彈性的新高教。對此,他將提出《大學法》修正草案,以提升高教資源、支持大學治理彈性,以及大學學制改革三方向回應。

范雲指出,學制改革的討論,應該包含擴大副學士制度、建立終身學習學士學制,開放跨校學士學程、支持大學實驗教育,開放學士生逕修碩士、逕修博士者得退回取得碩士學位,延長學生修業期限彈性、強化學士生雙輔納畢業學分和雙輔得事後認證等。范雲說,透過這些學制的改革,學生才更可能多元學習、自主學習、終身學習、跨領域學習,也增加教育資源的流通和學生學習與發展的彈性。

范雲說,他將監督教育部依承諾提出部版《大學法》修正草案。下一會期,也會和校長、師、生持續站在一起,提出修法版本,以實現還權師生、讓高教更開放且具彈性的重要目標。


【出席者】
立法委員 范雲
私立高雄醫學大學前校長 劉景寬
國立屏東大學校長 陳永森
臺大電機系特聘教授 吳瑞北
臺師大學生會會長 黃莨騰
世新學生「我們不要30門檻」行動小組發起人 陳承

上一個 回列表 下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