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攝影記者 邱水文 蕭立晨)
【廉政記者謝榮浤/台中報導】
近期中南部頻遭颱風及豪雨侵襲,全台農損金額在短短一個月內已突破25億元。行政院預計編列超過300億元特別預算,用於災後復原與重建。然而,攸關治水、防災及農業復耕等基礎工程的國營事業與基金預算,金額高達5.6兆元,卻在立法院卡關逾250天,至今未能完成三讀,導致多項民生計畫陷入進退兩難。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公督盟)指出,延宕審查的基金包括水資源作業基金、農田水利事業作業基金、農業天然災害救助基金,以及台灣自來水公司新興供水穩定計畫等,這些都是災後搶修與防災整備的關鍵經費。依《預算法》第51條,中央政府總預算及附屬單位預算應於會計年度前一個月完成審議,但今年已逾法定期限超過八個月,形同違法。
公督盟批評,立法院延會兩個月卻開會效率低落,不僅院會出席率不佳,甚至有會期不足15分鐘即散會;自7月4日至今,立法院長韓國瑜亦未召集一次正式黨團協商。早在6月,民進黨與民眾黨曾支持盡速處理基金預算,但國民黨團總召傅崐萁以「無急迫性」為由擋案,如今卻在災後呼籲加快重建,立場前後矛盾。
公督盟警告,若附屬單位預算持續擱置,不僅下半年還須面對明年度中央總預算、第二預備金與各項特別預算的審查壓力,更會造成「拖延在前、倉促在後」的惡性循環,壓縮施工時程並影響工程品質,嚴重損害民生與防災需求。
公督盟提出三大訴求:第一,要求韓國瑜立即重啟協商,將國營事業與基金預算列為優先議程;第二,朝野應在8月底延會結束前完成5兆多元附屬單位預算審議;第三,全面檢討預算審查機制,杜絕違法延宕亂象。公督盟強調,立法院必須展現監督責任,確保防災與民生建設不再因政治角力而停擺。